魏喜奎(1925~1996),自幼随父魏永富及兄长魏宝华学唱唐山大鼓,并得到过曲艺前辈刘宝全、白云鹏、金万昌、白凤岩、王佩臣、骆玉笙等的教诲。她在唐山大鼓、乐亭大鼓的基础上不断改革,并吸收马宝山奉天大鼓的艺术特色,形成了风格独具的奉调大鼓。1938年后,主要在京津一带演出,并享有盛名。还曾师从莲花落名家于瑞凤,学演彩唱莲花落小戏,并于四十年代与京韵大鼓艺人联幼茹、于兰凤合演过《小化缘》《赴善会》等剧目,为后来都成为北京曲剧演员奠定了基础。新中国成立后,她与曹宝禄、顾荣甫等一起组成群艺社,演出解放新剧,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北京曲剧。几十年来她在众多剧目中塑造了不同类型的妇女形象,代表剧目有《柳树井》《罗汉钱》《妇女代表张桂容》《喝面叶》《杨乃武与小白菜》《啼笑因缘》《天仙配》《苦菜花》《阎家滩》《红花向阳》《方珍珠》《泪血樱花》《碧海恩仇》《巧团圆》《母与子》等。她的演唱情感真挚,高唱低吟运用自如,吐字行腔韵味隽永,具有独特的演唱风格。1954年北京市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中获演员一等奖。1957年,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,在“东方歌唱比赛”中荣获金质奖章,成为北方曲艺界荣获国际奖的第一人。曾历任北京解放后历任北京市曲艺工作团副团长,北京市曲艺团副团长,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,中国戏曲家协会常务理事,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、历届北京市政协委员、常委。1987年7月,率中国曲艺团赴美国演出,使中国说唱艺术在国际产生影响。1992年3月,应邀赴台湾举办“海峡两岸鼓曲大展”演出,并再几所大学讲课,成为海峡两岸隔绝40年戏曲界正式前往台湾做艺术交流的第一人。由于她对北京曲剧有着卓越贡献和巨大影响,所以“魏喜奎”三个字曾一度成为北京曲剧的代名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