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小霞(1917~1972),三十年代以梅花大鼓享誉北京曲坛,应鼓界大王刘宝全之邀在华北戏院献艺,与京韵大鼓艺人方红宝、艺人姚俊英合称为“华北三艳”。她相貌秀丽、嗓音甜美,是“京派”梅花大鼓的代表人物。解放后在北京曲剧中多饰演老太太角色,如《罗汉钱》的燕燕娘、《赵小兰》的妈妈、《打鸟》中的毛母、《杨乃武与小白菜》中的夏老夫人、《骆驼祥子》中福子妈、《啼笑因缘》中的沈母等,均以鲜明的角色形象,均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郭小霞(1917~1972),三十年代以梅花大鼓享誉北京曲坛,应鼓界大王刘宝全之邀在华北戏院献艺,与京韵大鼓艺人方红宝、艺人姚俊英合称为“华北三艳”。她相貌秀丽、嗓音甜美,是“京派”梅花大鼓的代表人物。解放后在北京曲剧中多饰演老太太角色,如《罗汉钱》的燕燕娘、《赵小兰》的妈妈、《打鸟》中的毛母、《杨乃武与小白菜》中的夏老夫人、《骆驼祥子》中福子妈、《啼笑因缘》中的沈母等,均以鲜明的角色形象,均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彭子富(1924~2004),自幼随父彭士增学唱铁片大鼓,后拜尹士兴为师。他精通大鼓和单弦曲牌,演唱婉转自如,嗓音高昂,清脆高亮,能长时间演唱而声不衰力不竭,且能与女演员平腔平调拼高对唱。1954年在《张桂容》中饰演王江获北京市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二等奖,并与魏喜奎合作对儿戏《喝面叶》饰陈士夺在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首长演出。早年他在曲剧中多演出主要青年角色,如《柳树井》的周强、《罗汉钱》的小晚、《红霞》的赵志刚、《野火春风斗古城》的韩燕来、《喜笑颜开》的赵学义等,形象英俊,唱腔激昂浑厚。中年以后多以刻画反面角色的泼辣、夸张见长,如《杨乃武与小白菜》的钱保生、《墙头记》的大乖、《抢亲配》的王老虎、《白卷先生》的万大学、《巧团圆》的常员外等。晚年以七十高龄仍参加曲剧新戏《崔大庆》的演出,饰演流氓老阿飞。
赵俊良(1933~2014),满族。自幼拜瞽目艺人姜兰田为师。1956年由新中国曲剧团调入北京曲艺团。他对曲牌音乐颇有研究,重视总结前辈的艺术实践经验。他嗓音浑厚苍劲,耐久唱、重气势,韵味醇厚,风格隽永,并在发音归韵方面造诣较深。他善于运用眼神、表情、身段塑造人物,工架优美,大气磅礴,特别善于刻画胸有城府的中老年角色。主要角色有《牧羊郎与姑娘》的秀娃爹、《挑女婿》的知县、《杨乃武与小白菜》的边宝贤、《啼笑因缘》的黄副官、《野火春风斗古城》的范大昌、《墙头记》的王银匠、《抢亲配》的祝枝山、《义和团》的裕禄、《夺印》的陈友才、《野鸭洲》的杨队长、《白卷先生》的张敬祖、《曹雪芹》的李鼎、《公主的女儿》的张铁腿等。晚年尤为曲剧曲牌的保存、传承倾注心血。
王凤朝(1935~1997),1955年参加新中国曲剧团成为曲剧史上首批学员,1956年调入北京曲艺团,并拜顾荣甫为师。他戏路宽广,力求表演真实自然,演唱声情并茂。所塑造过的角色神形兼备,能饰演年龄跨度大和不同性格的正反面角色,特别善于刻画小人物,感情饱满,生活气息浓郁,又富于喜剧色彩,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。代表角色有《杨乃武小白菜》的葛小杜、《箭杆河边》二赖子、《雷锋》的雷锋、《祝你健康》的丁爷爷、《阎家滩》的王二、《方珍珠》的孟小樵、《屠夫状元》的胡山、《香魂遗恨》的马妙良、《泪血樱花》的佐藤、《少年天子》的太医等。他长期参与北京曲剧教学,通过言传身教影响着一大批青年演员。晚年热心扶持后辈,甘为绿叶,参与唱腔设计并演出了《烟壶》的李贵、《龙须沟》的黑旋风。